西藏昌都市以绿色发展助力脱贫攻坚见闻-五分赛车网站
青山增绿百姓增收——西藏昌都市以绿色发展助力脱贫攻坚见闻昌都市洛隆县森林生态效益抚育项目造林现场记者李梅英摄■导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近年来,昌都市在发展生态产业上,着力完善“四大机制”、实施“五大工程”、创新“两大产业”,生态绿化建设推进得有声有色,逐步走出了一条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的新路子。
“在生存条件差、生态系统重要、需要保护修复的地区,可以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探索一条生态脱贫的新路子。”2016年以来,昌都市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创新生态扶贫方式,在生态建设中促进增收,在绿色发展中消除贫困,在绿水青山中改善民生,完善顶层设计,做好工程建设,创新发展产业,实现了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成效显著。完善“四大机制”保障群众增收年近30岁夏巴克珠是昌都市八宿县然乌镇森林看护队队长,干这份工作已2年多。
他很喜欢这份工作:“我们看护队定期从瓦巴村巡逻至来古村,沿湖40多公里,一个星期至少2次。在引导村民树立环保意识的同时,还要提醒游客保护好环境。”昌都市认真落实贫困户、贫困人口招聘生态岗位人员政策,公开公正公平筛选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为生态管护人员,不断完善生态保护政策岗位机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天保工程管护补助机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全力确保生态扶贫落到实处,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目前,在昌都市像夏巴克珠这样的工作人员有20多万名,其中有很多是建档立卡户的贫困群众,守护着藏东美丽国土的山水林田湖。累计落实公益林补偿面积3700多万亩,持续加强对工程区1900多万亩天然林实行常年严格、有效管护;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面积8000多万亩,在保护生态环境同时,积极保障群众增收,并形成良性循环。实施“五大工程”引领群众致富昌都市深入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牧还草、防沙治沙、营造林建设“五大工程”,大力修复生态环境,广泛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生态项目建设,鼓起群众的钱袋子。
据统计,累计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面积14.83万亩,占自治区45.5%,受益人数达15万多人,人均增收1000多元。同时,2019年国家下达退耕还林任务96800亩,拟定于2020年实施完成。
在边坝、察雅、江达、类乌齐4县实施完成两万多亩退耕还草工程,涉及农牧民5800多户,户均增收3100余元。2019年项目涉及卡若、江达、贡觉、丁青、左贡、芒康6个县区,拟建设面积13130亩,将会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在察雅县、边坝县实施防沙治沙,栽植云杉、榆树、江孜沙棘等500多亩,惠及察雅、边坝两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近1500人,户均增收近2000元。
今年,投资600万元安排在卡若区和八宿县防沙治沙项目,计划实施1600亩。通过大力开展重点区域造林、防护林体系建设、“两江四河”、义务植树等各项造林绿化项目,深入实施城市周边山体绿化建设,完成营造林建设78.5万亩。全力推进“无树村、无树户”消除工作,全部消除海拔4300米以下无树村368个,无树户36122户,栽植苗木130余万株。创新“两大产业”实现环境民生双赢时下,走进昌都市察雅县万亩经济林产业建设基地,果树错落有致,翠色满眼,好不惬意。
察雅县万亩经济林产业包括迪嘎纳山片区、德日纳山片区、杂交构树产业片区、澜沧江沿岸4个片区。仅种植杂交构树方面,预计3年内可辐射带动上万户共增收100多万元。近年来,昌都市通过典型示范、能人带动,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创新发展经济林产业与林业扶贫苗圃建设,以产业发展带动扶贫助民增收,实现环境民生双赢。
在经济林产业发展方面,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000多人,人均增收3000多元。在察雅县建设全市构树种植基地,实现了杂交构树精准扶贫项目的规模化、产业化目标,打造杂交构树“林—料—畜”一体化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昌都市创新苗圃建设模式,在苗圃建设育苗、管理中开展技术培训,吸纳群众参与苗圃建设,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实施苗木基地建设,先后租用察雅县卡贡村、卡若区瓦约村和如意村群众土地开展苗圃建设,培育当地云杉、核桃、冬麻豆、苹果苗等苗木214万余株,受益群众达1400多人,人均增收6300余元。并积极吸收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参与土地平整、灌溉设施修建、苗圃基础设施建设,使得人均增收6.55万元。截至2018年底,昌都市新建林木种苗基地10000多亩,带动建档立卡户近两千人,人均增收4200多元。
(记者李梅英)。
本文关键词:五分赛车网站,精彩刺激的赛车竞速游戏
本文来源:五分赛车网站-www.pkbsm.com